Hour of Code由有心人在港推行逾兩年,內容或許相近,但落在不同主辦團體手上自會結出不一樣的果。對CityU Apps Lab的主理人張澤松博士(Dr.Ray)而言,「傳承」是這個免費編程課程的主要理念之一。
4月23日的課堂共有四節,其中第二、第四節的課堂分別由就讀小六的Michael和中一的Aaron 任教。二人因Hour of Code而對編程產生興趣,於是自動自覺在課外自行學習、研究,最後Dr.Ray決定放膽讓他們負責一整堂課。
現為小六生的Michael平時有自己寫Apps,最近正研究如何加入「登入」和「登記」的功能,最後想編寫一個在學校內應用的Apps:「老師平時可能不會把自己的手提電話號碼提供給學生,(擁有這個Apps)可以登入到程式中和學生溝通。」當日第一次做老師,他自言表現不是太差,有一些學生甚至學得比他本人還要快。
村校推行STEM改革 學生大增自信心
樂善堂梁銶琚學校(分校)劉鐵梅校長對CityU Apps Lab的工作很有興趣,因此到場視學。學校本來較集中發展科學範疇的STEM教育,但由今年開始加入編程教育,三至六年級會使用電腦程式開發平台Scratch,一年級也會學習程式邏輯。學生不再受困於軟件的步驟,而是可以邊創作故事邊編寫程式,發揮創意的空間較多,學習意欲亦比較高。
學校位處天水圍,校長形容為「屋村學校」。學校名聲可能未及傳統名校,以往小朋友的自信心不太高,但推行STEM兩年,在科學課程做了一些改革。現在即使不是精英學生,普通學生也能夠在全港比賽中得到不少獎項,信心增強了不少。畢竟制度還制度,「不是每一個小朋友也喜歡中英文的。」
她知道很多學校也有興趣推行相關課程,唯老師培訓不足,所以力有不逮。因此打算聯同二十多間來自不同校區的小學校長向教育局申請教師培訓的資金。「教育局提供十萬元作學生培訓和購買教學資源*,但不包括教師培訓。校長都覺得比較可惜,希望另外透過優質教育基金,找到資源培訓更多學校的老師。因為老師有信心教,才有信心推行課程。」今天到現場觀課,劉校長同時亦希望能邀請CityU Apps Lab的團隊參與計劃,為老師提供基礎編程教學,因為只有培訓老師,才可承傳整個學與教的過程。
如果計劃成功,學生學得好,學校也可作為社區中心,假期時由學生像Aaron和Michael一樣,向社區人士上免費編程課。「新界區居民出外學編程的交通費比較昂貴,學校做為中心,居民學,學生教,是雙嬴的局面。希望教識老師,教識學生,不同區的學校也願意做這些社區服務。」
Dr.Ray:「希望透過Hour of Code,讓不同參與者都可以由一個學生,慢慢變成助教、老師。」現在課堂除了教編程,更逐漸化成推動不同單位合作的平台。學習編程的風氣遍地開花,便是源於這一個又一個小時的義務課堂。
2016-04-27
Source: Learn